根據教育部的「校園生活記名問卷調查」,在台灣每一百名國中生,就有5.5人曾遭遇霸凌。尤其近10年來校園霸凌的殘忍度和頻率都在加劇,香港或台灣傳出有孩子被同學霸凌致死的新聞案件,不免令人擔憂:現代小孩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?他們對於生命的價值感何以如此低落,無法尊重並維護他人的尊嚴呢?
我10年在校園推動生命教育工作,面對愈來愈多的校園霸凌行為,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在於人與人間不夠尊重。在大社會的環境下,長期被外表、分數、經濟等條件制約,現在的大人或小孩都活得不快樂,無法受到足夠的肯定,難以建立完全的自我價值的認知,世世代代都在「不尊重他人」的教育觀下成長,結果造成我們對於自我的價值感很低,相對地對他人的尊重感也很低,習慣以不尊重的方式來對待人,是台灣社會的負面文化。
「人活得不快樂,很可惜」這也是促使我投入生命教育的原因之一。生命教育的核心就在讓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價值,學會去接納並尊重他人的價值,讓社會獲得更多的合諧關係。東方人之所以不懂得尊重,根本原因在沒有看到人的價值,為何我們會對董事長、上司必恭必敬,卻容易輕忽清潔工、小販、下屬或流浪漢呢?如此的差別待遇突顯出我們並沒有做到真正的尊重,而霸凌是最能彰顯不尊重文化的事件。
◎霸凌不是青少年同儕之間的事件
霸凌是人的一種罪性表現,對他人進行權力不平等的欺壓,例如大欺小、強欺弱、眾欺寡等,包括肢體或言語攻擊、人際互動中的排擠、嘲諷和譏笑,甚至是性騷擾或性侵害。霸凌彷彿是一種癮頭,在群眾的鼓譟之下,當氣氛被炒熱到某種程度,看到一個人被欺負而哭嚎時,人的罪性就會跑出來,體內流竄一股股的快感,尤其如果自己曾經被蔑視對待,而今看到有人也被輕蔑對待時,霸凌如同宣洩的管道,享受在其中。
在Youtube搜尋「霸凌」兩個字,五花八門的霸凌畫面均被po上網路。望著受欺凌的學生因害怕、疼痛發出求救的哀嚎,或驚嚇得表情呆滯、不知所措,霸凌的同學們不停地咒罵毆打,圍觀同學個個毫無表情,似乎覺得「這不關我的事」,我越看心越痛。我也擔心,很多孩子心靈都受到過創傷,若沒有被治癒,將來將會產生多少負面的影響,進而再做出不尊重他人的傷害行為呢?
霸凌事件的受害者,不是只有被欺負者,對霸凌者及旁觀者而言,都會造成心靈的創傷。因為當霸凌者得逞而沒有受到處罰,一旦嚐過權力的滋味,很容易造成「自己是英雄」的幻想,以為只要膽子夠大、聲音夠響亮,就可以控制得了其他人,而且即便是霸凌者受到了懲罰,倘若沒有引導其自我反省的話,霸凌者還會累積更多的憤怒,變本加厲。
對被欺負者來說,被欺負的畫面會在生命記憶留下恐懼,如果這些恐懼未被適時輔導,將造成終身的陰影,膽怯於權威之下,又或可能誘發出反社會的人格,認為社會不公平,沒有安全感,不再信任人,長大後變成施暴者。旁觀者則因目睹霸凌的殘忍行為,養成冷漠個性,選擇做永遠的旁觀者,在心裡留下恐懼陰影,失去見義勇為的道德勇氣。
外界以為霸凌是青少年同儕之間的事件,其實無論在公司、校園、家裡或其他團體內,都會發生肢體或言語上的霸凌事件。在生命的過程中,我們或許多多少少都曾經霸凌過他人,何以卻不自知,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看見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價值,包括對待親人也一樣,沒有以欣賞的態度來接受每一個人。
◎他們不壞,只是缺少了愛
我曾經參與一個青少年關懷團體,這些孩子有人逃學、中輟或曾圍毆老師,初期與這些少年相處是一項挑戰,待接觸之後,始發現他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,單純而可愛,只不過是被標籤化了,我看見孩子們內心的美善,唯一的問題是他們「缺乏愛,不夠被肯定,真的相信自己是壞孩子」。
有一次我請這些學生吃麥當勞,當食物放在眼前時,眾人小心翼翼地問:「這可以吃嗎?真的可以吃嗎?」懷疑我為何要對他們這麼好?我說:「這樣會有特別好嗎?」學生一聽,馬上反問:「我們是壞孩子耶!」我很驚訝,「誰說你們是壞孩子?」,大家一口同聲指稱「學校老師啊」,於是我反問孩子們對自己的感覺如何,結果大家認為自己根本不會很壞,只不過上課愛打瞌睡、不喜歡聽課,於是我鼓勵他們:「這就對了,你們不認為自己是壞孩子,我當然也不認為!」
孩子們聽了之後,好高興,整個人的眼神亮了起來,他們對自我的概念被翻轉過來。也曾經有一位動輒與老師、同學發生衝突的大哥級學生,初期不願意加入輔導團體,在偶然的聊天機會中,我得知他與家人是有互動、有感情的,我對他說:「你看起來很酷,心地很善良,其實你很可愛」,他立刻驚訝地抬起頭看著我,從此打開了心防,漸漸有了改變。
經歷一年以後,有一次校長很驚喜地跑來告訴我,沒想到這位曾經很鴨霸的學生居然會跟校長主動鞠躬,不僅如此,他順利考上公立高職,還會鼓勵不升學的同學要學會一技之長。他很感動,這個孩子原本是不被期望的,當他知道自己原來是可以被重新定位,因而下定決心做出改變。
在長期從事生命教育課程的經驗中,我發現,習慣霸凌的孩子幾乎來自於破碎家庭,父母多失業、感情不睦、低收入戶或是單親家庭。這些孩子在課業、家境及日常行為,基本上是不獲社會或學校的肯定,大小事情都被標籤化,被認為是麻煩製造者,社會的眼光在內心產生了自卑感,長期累積負面的自我價值觀,以為自己是nothing,以致於在人際關係、與老師互動、學業出現問題。
而破碎家庭的父母無法提供足夠的教養,有的父母丟下小孩離家出走,交給阿公阿媽隔代教養,或是太忙而疏於照顧,或是將情緒發洩在小孩身上,家裡成人對待小孩的態度,讓孩子們以為「別人都是這樣對我了,我也要對你這樣」,將霸凌當作發洩情緒的方式,以為任意霸凌其他人是正常行為。所以,霸凌的背後很多都是情緒的發洩,內心憤怒的表達,因為不曾被好好愛過,比較難去體會別人的感覺,無法認知到自己的錯誤行為。
◎你可以做什麼?
台灣近年離婚率偏高,破碎家庭不斷在增加,很多學校有一半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,在鄉下有學校幾乎全校學生都來自隔代教養,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愛無法被滿足,這樣的孩子壓抑情緒,感到孤獨和不滿,缺乏被愛的感受,就很容易發生霸凌或被霸凌的事情。此外,少子化的現象也增加了霸凌行為,家中獨子自我中心強,父母成了孝子,當發現一些人可以予取予求時,就會增加霸凌的趨勢。
避免孩子成為霸凌,父母有責任去定期了解小孩在學校的狀況。從孩子幼稚園開始,可以每天問問孩子今天過得快不快樂,或趁著去接送的時候向老師打聽孩子在學校的狀況。孩子上了小學以後,每天都能夠撥出時間跟孩子們聊天,分享校園內的故事,像我自己3個孩子的班上都曾發生霸凌事件。曾經有一位一年級學生因為父母疏於照顧,作業好幾次沒交,老師氣到後來用腳踢孩子,踢是非常不尊重孩子的行為,當時我立即聯合其他家長們一起與老師溝通。
當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時,有些父母會跑去欺負霸凌的小朋友,其實冤冤相報沒人樂見,同時也是影響孩子的負面教育。建議父母要先幫助孩子舒發受傷的情緒,讓孩子將感覺說出來,了解他對於霸凌的看法,然後想一想如何避免再發生同樣的事情,再去了解欺負人的同學,了解他的背景,與你的孩子共同討論,以理性的態度分析他為何欺負人的背後原因,並在需要之時,也鼓勵家長找老師討論。
人若自覺自己是不完美的,知道每個人各有其價值,就不會去霸凌。聖經說「我們愛,因為神先愛我們」,對他人無條件的愛,也可以使他人看見他的價值。要孩子成為怎樣的孩子,關鍵在於大人如何對待,聖經告訴我們:「無論何事,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待人。」生命教育是長期的教育,無法在短期內看到改變,關鍵在如何成功種下種籽,只要看見孩子的態度有了轉變,就代表種籽已經種成功了,正在逐漸發芽茁壯中。
引用自 : 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rkf82301760/955079
留言列表